近日,我所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究部(DNL12)劉中民院士團隊提出了二氧化碳(CO2)與烷烴耦合制備芳烴大宗化學品的新途徑。團隊發現使用酸性分子篩作為催化劑,可催化CO2與輕質烷烴發生耦合反應,同時促進芳烴的生成,產物中芳烴選擇性高達80%,進一步研究證實部分CO2的碳原子直接進入了芳烴產物。
CO2作為碳資源的規?;吒郊又道檬菍崿F其減排的重要方向。然而,由于其熱力學穩定,以CO2為原料高效轉化為大宗化學品極具挑戰。目前主要通過石腦油催化重整等石化路線進行生產,存在原料和目標產品之間碳氫不平衡的問題。引入CO2與富氫的烷烴耦合調控其反應的碳氫平衡,提高目標產物選擇性,同時實現CO2資源化利用,對傳統芳烴生產技術具有重要意義。此前很多研究人員嘗試采用CO2與烷烴反應,將CO2轉化為CO并減少氫氣的生成,但均認為CO2的碳原子沒有進入烴類產物中。
本工作中,團隊以H-ZSM-5分子篩為催化劑,對比研究了正丁烷、正戊烷和正己烷在氦氣和CO2氣氛中的轉化反應,并詳細研究了反應溫度、CO2/n-butane比例、接觸時間、分子篩酸性等條件對耦合反應的影響。結果表明,CO2的引入可大幅促進芳烴的生成,同時甲烷和乙烷等小分子烷烴的生成受到抑制。研究發現,在優化條件下,CO2/n-butane比例為0.475時,CO2和n-butane轉化率可分別達17.5%和100%,芳烴選擇性高達80%。結合13C同位素標記實驗,團隊證實已轉化CO2中的碳原子約25%進入芳烴,約75%轉化為CO。對反應后的催化劑進行分析,團隊發現大量甲基取代的內酯和甲基取代的環烯酮等含氧物種。同位素標記實驗結果表明,這些含氧中間體由CO2與烴類耦合轉化生成。團隊通過一系列驗證實驗證實了耦合反應發生的途徑,即CO2與碳正離子反應得到環內酯,環內酯進一步轉化為甲基環烯酮,甲基環烯酮轉化為芳烴產物。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了耦合反應機理各步驟的能壘,驗證了耦合反應機理的可行性。該項研究提出的耦合反應為CO2大規模資源化利用提供了一條有效的途徑,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。
相關研究成果以“An efficient way to use CO2 as chemical feedstock by coupling with alkanes”為題,于近日發表在《催化學報》(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)上。該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DNL1203組博士研究生危長城。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支持。(文/圖 危長城、李金哲)